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研精毕“智” 点“石”成“金” ——山东玻纤智能化生产线见闻

张红梅  李国庆  石桥   发布日期: 2023年03月11日

叶腊石、石灰石,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石头能变成“真金白银”?这是真的。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沂水县城南工业园的新材料公司山东玻纤,亲身见证小石头的华丽蜕变。

跟随数字玻纤战略发展推进中心主任牛建斌,记者来到智能化程度最高的3号线生产车间。目前,山东玻纤共有6条生产线,设计产能41万吨,位居全国第四。

(山东玻纤监测控制平台)

玻璃纤维的主要原料是叶腊石,经过筛选后被磨碎成粉,进入温度可达1500℃的窑炉融化成液体,跟石灰石、高岭土等多种矿石按比例混合,一起进入输送管道。这时,温度降至1200℃。之后,进入下一个最有技术含量的阶段——引丝,经过冷却后变成细如蚕丝的玻璃纤维。牛建斌指着控制室大屏向我们介绍玻璃纤维的生产工艺流程。

大屏幕实时显示着10万吨数字化生产线各项指标数据,并进行全流程智能监测监控,可谓一“网”打尽。

好奇心驱使我们迫不及待地进入生产车间“一睹为快”。在引丝车间,100多台设备一字排开。融化的液体进入管道,经过铂铑合金漏板和高速旋转的拉丝机,酣畅淋漓地流淌出千丝万缕的“银线”。设备上方水花四溅、水雾弥漫,随时将流淌出的“银线”冷却,变成我们看到的玻璃纤维。

(山东玻纤引丝车间一角)

车间里员工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巡检和调整作业,一改先前使用旧生产线时依靠人工作业的手忙脚乱。

“通过智能化升级改造,一名拉丝工可同时管控14个机位,达到劳动强度降低,产能提升,事半功倍的效果!” 牛建斌介绍。

“这哪里是生产玻璃纤维,分明是流金淌银啊!”记者忍不住感慨。

牛建斌自豪地告诉记者,3号生产线2021年改造完成,人均工效由技改前的220吨/人/年提升至目前的600吨/人/年以上,增幅172%,居全球一流水平。像这样的智能化生产线该公司拥有3条,年产26万吨,占公司总产量的60%以上。

信步来到数字化生产车间另一道生产工序,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一列列整齐划一、锃明瓦亮的“线滚子”。自动化缠绕机缓缓抽丝缠绕,每缠满一个“线滚子”,便有一个机械臂沿着既定轨道“跑”来抓取搬运。十几辆智能控制AGV运输机器人伴随欢快的音乐忙碌穿梭,将“线滚子”运送到指定地点,整齐码放。

“大量的机器人、机械臂代替了人工作业。”牛建斌说,以前一条年产6万吨的生产线,用工接近300人,现在一条年产10万吨的生产线,仅用约180人,生产效率提升3倍以上。

2020年起,山东玻纤先后对8号、7号、3号生产线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随着智能化程度的逐步提升,生产效率也实现了“步步高”。

一团团纤维纱被AGV运输机器人运送到指定库房,经过自动称重、自动缠膜、自动贴标、自动包装,智能输送到成品立体库的“专属货位”。物流线上的玻纤产品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让人目不暇接,啧啧称奇。

牛建斌介绍,每条生产线有2个立体库,调理立库主要是对烘干后的玻纤纱进行缓存调理,可以储存900辆纱车;成品立库有11层、16800个货位,可以储存货物2.2万吨。在后台“智慧大脑”的调度下,可以自主履行全自动出入库、盘点、货物查询等职能,这一环节比过去减少用工50多人。

(数字化智能立体库)

据了解,山东玻纤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集MES系统、WMS系统、PLC与DCS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于一体,机器人智能系统占比80%以上,智能控制联结设备占比90%以上,实现了从订单下达到产品生产、发货全过程数字化管理。

如今的山东玻纤正以数字化智能制造作为产业变革的“金钥匙”,以数字化运营模式转型为载体,以关键生产环节智能化为核心,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优化运营成本。2022年,各生产线NE指标平均完成91.43%,同比提高1.52%;满筒率完成84.6%,同比提高3.69%;生丝率完成3.86%,同比降低0.55%,全年影响成本下降117元/吨。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