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在山东玻纤30万吨高性能(超高模)玻纤智造项目(一期)现场,随着年产12万吨高模量玻纤池窑及年产3万吨超高模量玻纤池窑开始熊熊燃烧,该生产线正式建成并进入调试生产阶段。
据了解,山东玻纤30万吨高性能(超高模)玻纤智造项目是2023年山东省重点项目,也是山东能源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的建成试生产,是山东玻纤在“智能智慧工厂”建设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山东能源新材料产业增量跨越迈出重要一步。
“一纸蓝图”变为现实
“从项目开工至今,我们‘5+2’‘白+黑’,合理安排施工流程,争分夺秒赶工期。”回想起建设过程,山东玻纤筹建办公室安装组副组长崔岩军感慨地说。
如此大的施工项目,必定有众多的施工难题需要解决和攻克,说起项目建设遇到的首个问题,就是土地问题。据项目组调研论证,同类项目,每10万吨产能的生产线,就需要100亩地,30万吨产能至少需要300亩地。而山东玻纤的项目总用地仅132.56亩地。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高效合理的建设智能化项目?
山东玻纤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设计过程中,充分结合现有制氧站、污水处理站、高压配电站等公用设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满足生产工艺、交通运输、消防与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建筑物,做到土地利用率最大化。
“以制品车间为例,我们在充分调研论证的情况下进行了设计优化,创新性地对两车间采用了错层设计,仅此一个工序,就节约了至少6000平方米的空间。类似的设计优化,整个项目中约有10处”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善俊介绍
为快速有序推进各项工程,山东玻纤合理规划施工作业时间,不断加快项目进度建设,和其他类似在建项目相比,他们不仅解决了土地问题,也保障了项目进度,创造了同等规模玻璃纤维建设项目“最优答卷”。
高性能产品,高在哪?
浅海、草原、山顶……很多人都见过徐徐转动的白色“大风车”,也就是风力发电机。那你知道叶片转动一周能发多少电吗?全球首台超大容量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的风机叶片长达123米,每转动一圈最多可发电34.2千瓦时。
“叶片长度越长,发电能力就越强,制作难度也就越大,对材料的要求也就越高,我们即将在这个新项目下线的高性能玻纤,可用于制造120米以上的风机叶片。”山东玻纤工业技术研究院副经理李勇强自豪地说,相较于普通玻纤,高模、超高模等高性能玻纤的弹性、拉伸强度、耐弯折和耐冲击等性能都有了大幅提升,可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舰船、化工等对材料性能要求更苛刻的领域。
近年来,在“双碳”大背景下,风电市场的高速发展,让山东玻纤看到了机会。据预测,2022-2027年用于制造风电叶片的风电纱,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3%左右,风电纱市场的发展,给玻纤产业带来了机遇。
2023年5月22日,山东玻纤正式启动总投资36.99亿元的30万吨高性能(超高模)玻纤智造项目。除一期工程外,项目二期还将建设1条15万吨ECER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玻璃纤维30万吨。
“智能智慧工厂”,这样“智造”
叶腊石、白云石和生石灰等原料被气力输送至配料仓自动完成配料并投入窑炉;自动卸筒装置将原丝筒从拉丝机上卸下后,自动导引小车将原丝送至相应区域烘干、冷却,机器人自动完成包装、堆垛、入库等;工作人员点动鼠标,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就能完成自动入库、出库……在山东玻纤,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调试设备。
数字化转型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谁抢先建成数字化工厂,谁就占得了发展先机。也正是因为如此,山东玻纤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力引擎,积极构建“数字化运营”“智能化制造”产业发展模式。自2020年起,山东玻纤先后对8号、7号、3号三条生产线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将数字化智能制造作为产业变革的“金钥匙”。
山东玻纤天炬节能公司副总经理周世华表示,30万吨高性能(超高模)玻纤智造项目充分吸取之前各条数字化生产线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的生产运营管理模式,集MES系统、WMS系统、DCS过程控制系统、自动化物流系统、智能立体仓储系统于一体,通过生产物流调度管理系统和工业机器人等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实现了从订单下达、原料入厂、产品生产、发货全过程的数字化监控管理。
山东玻纤30万吨高性能(超高模)玻纤智造项目实现了数据变资产、数据创价值,数字化智能运营新模式,公司产能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产品结构、产业链布局更为优化,差异化产品和高端产品比例提升,成本优势更加明显,市场竞争力也将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