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山东玻纤:绿色低碳结“硕果”

作者: 石桥   发布日期: 2023年09月01日   来源: 山东玻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近日,山东玻纤厂区的石榴树上挂满了红灿灿的果实,像是一只只小灯笼悬挂在枝头,成为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远处眺望,山东玻纤的厂区更是绿意盎然。

(山东玻纤的红石榴挂满枝头)

近年来,山东玻纤全力组织和动员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投入到公司环境综合整治中,在不断提升环境、植树绿化的同时,持续推进低碳发展,走出了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树”扎深根

日前,山东玻纤30万吨高性能(超高模)玻纤智造项目施工现场紧锣密鼓、热火朝天。该项目在全面落实各项环保措施以及风险防范措施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近年来,他们不断加强环境治理,落实各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按照环保部门有关要求,持续加强扬尘污染防治和管理工作,深入推进源头减排、精准治理,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模式,促进企业绿色发展。

与此同时,他们按照“清污分流、雨污分流、一水多用”的原则规划、建设厂区给水管网,浸润剂涂覆废水、拉丝喷雾废水、车间设备冲洗废水等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去中水回用站深度处理制备纯水。在不断落实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同时,持续降低环境风险、提升品牌声誉,为社会和自然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山东玻纤项目建设中)

“我们不仅要做好‘规定动作’,也要做好‘自选动作’,要让低碳绿色转型、生态环保引领企业迈步前行。”说起今后的绿色低碳发展工作,山东玻纤副总经理李金保决心十足。他们按照固体废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合理处置各类固体废物;采取隔音、消音、减震等降噪措施落实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定期开展环境风险应急培训和演练,不断强化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在持续落实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基础上,他们不断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不断实现了“新树扎深根”的绿色“植树”氛围。

“老树”发绿芽

山东玻纤作为国内玻纤行业的先进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建立了涵盖绿色采购原则、绿色供应商评价标准、绿色供应商管理标准等绿色采购标准制度。

与“老制度”不同的是:该制度中包含了绿色采购的产品采购要求、服务采购要求、采购供应商选择要求等各类信息化要求,鼓励供应商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更多采用生态设计技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资源消耗,使产品和零部件能够回收循环利用,从而达到了“老树发绿芽”的目的。

山东玻纤拥有完整的供应商审核制度,在选择供应商时,供应商的准入条件、审核流程及筛选都有严格的规定。每年由该公司物资部门牵头,根据绿色采购标准制度对向本公司提供主要生产设备、玻璃原料、化工原料、包装材料等各类物资的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评审、考核,确立或终止与供应商的业务合作关系,不仅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也大大提高了能源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了能源消耗的降低。

与此同时,他们为响应绿色发展战略,创建绿色供应链体系,向广大供应商发起了“共同打造玻璃纤维绿色生态链”绿色倡议。

低碳结硕果

山东玻纤在深入推进新项目建设、建立各项绿色标准制度的同时,持续落实“双碳”行动,不断推进节能降耗工作,推动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持续降低产品综合能耗水平,企业发展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山东玻纤的生产“火车头”是窑炉,而窑炉作业时,会挥发出大量烟气与余热。针对这一现象,该公司按照“物尽其用、吃干榨尽、能用尽用、能收尽收”的原则,找准问题突破口,制定整改方案,从源头上找到窑炉烟气余热综合利用的“总开关”。

(山东玻纤vocs废气处理设备)

他们在不同生产线的烟道上安装金属换热器,安装8台蒸汽余热锅炉,将约450℃的高温热风输送至不同生产线烘干工序,作为热源烘干玻璃纤维纱,代替21台蒸汽烘干炉,实现了对烟气余热的二次利用,其他余热送到办公楼、食堂、澡堂以便供暖使用,每年可节约蒸汽约210吨。

“我们始终将‘节支降耗、节能减排、提高效率’作为创建‘绿色山玻’的重要保障,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让节能降耗、创新低碳、绿色转型、生态环保引领绿色前行,推动绿色智能化发展。”山东玻纤党委书记、总经理张善俊介绍。

与此同时,他们还将14台大功率工频电机更改为变频电机,对空调、压缩空气系统实施改造,调整运行方式等措施,提高开机率、负荷率,降低空转率,实现总电费同比下降12.32%,总用电量同比下降13.47%,综合电耗同比下降5.53%。

类似这样的“绿色果实”在山东玻纤比比“开花”。针对生产成本占比较大的浸润剂消耗,在保证产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通过提升浸润剂固含量、降低原丝喷雾和增加涂油辊处丝束涂覆面积等措施,提高浸润剂利用率,降低涂油线速度,吨纱耗油量由原来220千克降至190千克,每吨原丝可节约成本40元左右,全年节约浸润剂费用达163万元,在有效降低了能耗的同时,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