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玻纤生产车间,一台台设备高效运转、井然有序。然而,在这看似平常的生产场景中,却隐藏着许多“小革新”。
托盘、纸盖、隔板、包装膜等包装材料,看似不起眼,却在山东玻纤职工的巧思中成为降本增效的突破口。
“我们从包装材料、方式入手,持续优化包装设计方案,改进打包方式,通过改进托盘重量、厚度以及圆角设计,包装美观度得到明显提升,仅托盘与盖板,每年就可以创效32万元。”山东玻纤制品车间职工黄宝雷指着码放整齐的产品介绍。
(职工正在探寻设备“升级点”)
更令人称赞的是基层职工的“微创新”。职工陈洪龙将废边收集装置及粉碎装置进行整合,减少二次粉碎造成的成本浪费,每月节约成本7500元;职工段成伟利用工程剩余不锈钢下脚料制作回粉管3组,节约5800元;郭春茂利用旧桥架及盖板,自制接料盒,收纳部分粉料,改善现场环境,节约600元……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金点子”,在山东玻纤比比皆是,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更贯穿于该公司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
他们从细节入手,倡导全员参与,将节约意识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以“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从细节入手,压缩非生产性支出,推动降本增效向纵深发展;推行“一元钱”活动,倡导职工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通过集中采购、比价采购等方式,持续降低各类采购成本……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节约”,却在点滴之间汇聚起降本增效“大能量”,在“边角料”里抠出了“大效益”。
(技术小组对设备改进后的数据进行讨论)
“我们鼓励员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双面打印、随手关灯等,虽然单个行为节约的资源有限,但全员参与后,效果非常显著。”山东玻纤综合办公室主任赵伟说。
除此之外,山东玻纤还开展了浸润剂开源与提质降本工作,全力推进浸润剂原料、浸润剂配方研发进程,不断完善现有的浸润剂配方体系,通过“小改进”降低“大成本”。
“我们成立了工作推行专班,对浸润剂降本增效工作进行全流程监督管理,对项目推进过程中所涉及重大的安全环保、技术革新、项目立项等工作问题进行论证、决策和推动实施。”山东玻纤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朱波介绍。
积极挖掘优质且成本合理的资源渠道,降低采购成本;构建资源调配体系,保障扩源工作的经济效益与可持续性;建立奖惩考核机制,激励职工积极参与扩源工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山东玻纤采取系列举措,持续拓宽原料采购渠道,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